當前位置: 首頁 >> 新聞動態
來源:管理員 時間:2021-12-31
何言
鄭州龍子湖,晴空如洗,天鵝掠過。一方嶄新標識即將揭開面紗,創新發展的河南又邁出一大步。
這是綠色和創新理念的時代約會,更是“奮勇爭先、更加出彩”的發展宣誓。
100天,嵩山、神農種業、黃河三大省實驗室掛牌運行;高規格,河南成立省科技創新委員會;高起點,省科學院、中原科技城、國家技術轉移鄭州中心“三位一體”進行建設;打造“雙航母”,鄭大、河大加快推進“雙一流”;省部會商,懇請對河南“多一些幫助”……
不進則退、慢進亦退、不創新必退。河南把創新擺在發展的邏輯起點、現代化建設的核心位置,把創新驅動、科教興省、人才強省戰略放在“十大戰略”之首,迅疾發力,果斷布局。今日之河南,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重視科技創新,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科技創新,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渴求創新人才。
登攀“華山一條路”,河南為什么如此堅決?
這是在踐行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。
這是勇攀高峰的膽識魄力。
這是河南發展的迫切需要。
這是共產黨人的責任擔當。
這是億萬人民的熱切期盼。
國之大者,就是省之要者、民之盼者。建設現代化河南,出路在創新、關鍵在人才、根基在教育。
胸懷大局責無旁貸。黨的十八大以來,習近平總書記先后4次親臨河南視察,語重心長、諄諄教導:“以構建自主創新體系為主導推進創新驅動發展”“一個地方、一個企業,要突破發展瓶頸、解決深層次矛盾和問題,根本出路在于創新,關鍵要靠科技力量”“立足省情實際、揚長避短,把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作為主攻方向,把創新擺在發展全局的突出位置”……
河南,在廣袤中部地區、在黃河流域、在中國乃至世界經濟版圖中“起高峰、建高地、成高原”,隆起一個動力澎湃增長極,使命所系、當仁不讓。
構建新發展格局機不可失。時代總是偏愛創新者,誰步伐慢,誰就被遺忘在時代的站臺上。
舉目四望,山西實施“1331工程”,高等教育實現跨越式發展,數字經濟全力加速;湖北“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”,瞄準全球創新網絡重要樞紐發力;安徽憑借量子科技產業,頻頻站上世界科技舞臺……
構建新發展格局是一場機遇性、競爭性、重塑性變革,成不了創新高地,就會淪為發展洼地。變得優秀最好的時間是昨天,其次是現在,但絕不是明天。
入局而不是出局,唯有殺出一條血路、闖出一條生路、走出一條新路。
走活時代棋局時不我待。變革縱深演進,哪里創新要素富集、教育資源豐富,哪里發展質量層次就高,后勁潛力就大。北京中關村,擁有2萬多家高新技術企業;上海張江高科技園,匯聚50多家跨國公司地區總部,400多家研發機構;深圳粵海街道,20多平方公里走出華為、騰訊、中興、大疆等一大批“大牛”……
捫心自問,創新要素不足是我們的突出短板,科教質量不高是一大痛楚。短板中蘊藏無限潛力,河南缺的就是這點燃激情、成就夢想的一把火,差的就是這奮起直追、改天換命的一股勁,少的就是這咬緊牙關、加壓奮進的一道力。
從農業中心、陶冶中心,到商貿中心、交通中心,是一次偉大跨越;從人力中心到人才中心、技術中心、智力中心,更將是河南現代化進程中里程碑式驚鴻一躍,這關乎一億人現代化生活,關乎一方厚土崛起夙愿,更關乎一個民族念茲在茲的偉大復興夢想。
放大格局迎變局。
瞄準一流水準的創新雄文,一旦落筆便驚喜無限。
一個以豫氫動力為代表的完整氫能產業鏈條,在新鄉聚攏。這里掌握了國內領先氫燃料電池核心技術,正躋身未來產業第一梯隊,為“碳達峰”“碳中和”提供科技支撐。
上個月,世界傳感器大會連續第三次與鄭州相約。漢威科技、新天科技、新開普等一批傳感器龍頭,集聚鄭州高新區,如同一個個元件,勾勒出“中國智能傳感谷”雛形,也標注著全球傳感器產業的“鄭州脈動”。
“跟在別人后面成本最低,但也把脖子套在了別人的繩索中。”嵩山實驗室主任鄔江興院士,曾帶領團隊成功研發“04機”,讓中國擁有了自己的大型程控交換機技術,收獲了巨大的開拓者紅利。不為山川逶迤所阻,不為時光流逝而滅,這就是頂尖技術的魅力、一流創新的磁力。
創新沒有地域之分,只有品質之別。科技創新領域,人們只會記住前幾名,有時候,第一就是唯一。
要做,就做最好!
6月11日,省委常委會會議首次提出“努力打造全國創新高地”,前瞻三十年,跳出河南看河南,放眼全國看河南,極目世界看河南。
4個多月后的省第十一次黨代會,“建設國家創新高地”作為創新驅動、科教興省、人才強省戰略重要內容,正式寫入黨代會報告。
從中西部創新高地到國家創新高地,調整意蘊深遠。站位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體系,審視謀劃我省創新體系,長遠布局,放大格局,思想走在行動之前,就像閃電走在雷鳴之前。
階段不能逾越,臺階可以跨越。把創新擺在發展的邏輯起點、現代化建設的核心位置,即便起步稍晚,也能后發先至。
沉下心來思困局。
奮進者從來不回避現實。強化問題意識,發現問題、鑒別問題、解決問題,才能在一次次闖關中不斷成長。
幾組數據引人深思:在全國綜合創新能力排行榜上,河南居第13位,國家重點實驗室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數量占全國比重均不到3%,研發投入強度低于全國平均水平0.7個百分點;2020年我省高等教育毛入學率低于全國2.54個百分點,本科高校占全省高校總數的比例低于全國8.63個百分點……
癥結何在?
“官本位”是扼殺創新的毒藥。什么時候才能不看官位看學術,不看級別看本領,不像管行政干部那樣管科研人才?
機制僵化是封印創新的堅冰。科研人員待遇能不能直接跟貢獻成就掛鉤?科技工作者能否充分享有研發自主權、成果收益權?
讓高端人才“近者悅、遠者來”,河南的磁力夠不夠強,魄力夠不夠大?
成都市武侯區,一環黃金地段,早在幾年前,行駛在高架橋上,中國科學院成都分院的招牌老遠望去格外醒目。看看成都,比比鄭州,我們的省科學院在哪里,有多少人能一口說出來?
吉林一號,中國第一套自主研發商用遙感衛星組,由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研制。看看吉林,比比河南,除了少數幾張牌,我們手里又有多少真正叫響全國、閃耀世界的原創性科技成果?
將一個個問號拉直,建設國家創新高地才能不馳于空想、不騖于虛聲。
硬起手腕謀破局。
省科學院與中原科技城正在演繹一場“天作之合”,一個“頂天”,一個“立地”,科技城因科學院有了靈魂,科學院因科技城有了載體。重建重振省科學院,高起點高水平推動院城融合、院地融合、校地融合,今天的先進生產要素正換來明天的先進生產力。
中試,是中間性試驗的簡稱。科技成果未經過中試,產業化成功率只有三成;經過中試,成功率可達八成。10月,首批8家省中試基地正式揭牌,到2025年,我省將打造50家左右中試基地,實現重點產業集群全覆蓋。
缺什么補什么,弱什么強什么。今年,全省技術合同成交額首次超過500億元,高技術企業、科技型中小企業數量分別增長30%、28%;部分實驗室原始創新能力不夠強,撤銷一批、整合一批、警告一批、新建一批;優化全省高校布局,填補本科高校類型空白……
體制是基礎,人才是關鍵。推動創新體制機制重塑性改革,完善支持創新的制度機制;構建一流創新生態,“揭榜掛帥”、PI制,遵循人才成長規律和科研規律,進一步破除“官本位”、行政化傳統思維;更大力度、更大規模實施中原英才計劃,最高給予200萬元科研經費支持;“一站式服務”“保姆式服務”解決人才“關鍵小事”。化人口大省為人才強省,科技創新便有了源源不竭的動力。
擼起袖子塑新局。
卡文迪許實驗室,世界上第一個現代物理實驗室,產生了29位諾貝爾獎得主,被譽為“諾獎搖籃”。優秀實驗室是探索科技未知領域的最前沿。向創新要未來,就要重塑實驗室體系,加快建設高能級創新平臺。
7月17日,河南第一家省實驗室嵩山實驗室正式揭牌運行,人們寄望其“像嵩山一樣屹立在中華大地”。初名“中原”,改名“峻極”,定名“嵩山”,實驗室名稱不斷變化,所承載的希望也一路走高。
推動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,開展新一代正負電子對撞機預制研究;推動超短超強激光平臺項目早日開工建設,積極爭取國家大科學裝置落地中原……河南正向著科技創新“高精尖”“無人區”發起沖鋒。
拉高標桿,并不是“取法乎上”。以敢為人先的銳氣和膽識,緊抓全國新一輪戰略科技力量布局機遇,突破科技創新“最先一公里”,河南邁出了第一步,就義無反顧向前沖。
有氣魄有膽識,頂層設計是先導。謀定而后動。頂層設計的意義,在于以科學、嚴謹的規劃指導實踐,利于整體統籌、協調行動、少走彎路。河南科教領域的嬗變,既有著眼全局的“大寫意”,又有精謹細膩的“工筆畫”,充分彰顯了胸懷“國之大者”的擔當,體現了敢于摘取皇冠上明珠的魄力,明知山有虎、偏向虎山行的膽識,尊重科學規律、關愛科學家的情懷,讓廣大科研工作者如沐春風。
最好的地段用來建實驗室、產業研究院,最優越的環境留給科研人員,最精干的隊伍用來服務科學家,取舍之間,觀念導向、政策導向一目了然。
有方法見行動,穩扎穩打是關鍵。河南創新的大廈,“三天一夯土,五天起一層”。謀創新,不但要有獨樹一幟的想法,更要有行之有效的辦法。建設一流創新平臺、凝練一流創新課題、培育一流創新主體、集聚一流創新團隊、創設一流創新制度,厚植一流創新文化,唯有凝神聚力,像釘釘子一樣一錘接著一錘敲,像剝洋蔥一樣一層一層剝,像透竹竿一樣一個環節一個環節地破,一道難題一道難題地解。
謀提升促轉變,能力作風作保障。歲末年終,我省部署開展“能力作風建設年”活動。在“十四五”開局之年,邁進現代化河南建設新征程的關鍵節點,提升能力作風,意義尤顯重大。那些制定政策措施“上下一般粗”的,抓工作“眉毛胡子一把抓”的,推動工作“牛撞墻”使蠻勁兒的,既是能力問題,也是作風問題,更是現代化河南建設的絆腳石。在這個創新無處不在、人人皆可創新的時代,黨員干部都要認真思考能力作風是否匹配,對標對表找差距,立足本職提升改革創新能力,持續拆壁壘、破堅冰、解痛點、疏堵點,以改革激發活力。
2021年,我們種下一顆顆精心選育的種子,施肥澆水,靜待花開。
2035年,一個明媚的上午,中原科技城未來產業實驗室幾位青年科研人員,正在與中關村的技術團隊視頻連線。樓下,兩位朝氣蓬勃的創業者盤點著手中材料,跳上無人駕駛公交車,來到兩個街區外的創業沙龍,從深圳趕來的天使投資人早已等候多時。咖啡剛剛端起,隔壁會議室內突然傳來一陣掌聲,又一家沖刺上市的獨角獸企業在做最后路演……
這里崛起的,不僅是一個島、一座城,更是一個內陸大省擁抱前沿的決心、一個后發地區追比趕超的雄心、一個千年古地競逐未來的信心。
與我們有關的,是無數的人們,和無盡的遠方。
策劃:董林 劉雅鳴
統籌:張學文
執筆:李兵 柯楊 夏遠望 薛世君 丁新科 尹江勇